第456章 问吴事举兵伐韩,曹氏败司马劝降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
笔趣趣 >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> 第456章 问吴事举兵伐韩,曹氏败司马劝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56章 问吴事举兵伐韩,曹氏败司马劝降

  第456章问吴事举兵伐韩,曹氏败司马劝降

  曹韩的事情解决完毕,刘禅又询问孙吴之事。

  诸葛亮出列奏对:“孙权势微,兵不过十万,民不过百万,能够留存至今,甚至多次使曹韩顿足,不过占据地利,依靠水师之利。

  然我国水师多在黄河,长江甚少,故而多次攻略少有战果。

  因此臣认为孙吴不可轻视,也不能速胜,应该在蜀地江州编练一支强盛的水师,待水军完备,顺江直下,孙吴逆流,绝对不是大汉水师的对手。

  等到我大军与其战于荆州,后方水师空虚,张将军可乘坐广陵水师之船,充实而渡,袭取吴郡。

  孙吴前方大军听闻后方失落,必定军心大乱,敌势必破,没有了水师之利,孙吴就如同失了爪牙的野兽,吴国步卒孱弱,蜀中水师可顺流直取建业。

  荆州之师也可渡江夺取荆南四郡,三路齐发,建业失落,孙逆可平也。”

  众人都认为诸葛亮之策十分完备,都同意他的意见,刘禅见此,便下令拜诸葛亮为水军都督,收集全国船工,于江州全权负责督造蜀中战船。

  六月

  刘禅下达《伐韩令》,加诸葛亮为大司马,领兵十万,分三路伐韩。

  一路以大将军白兴为主将,领兵五万,从兖州出发,向西攻打曹韩之司州。

  一路大司马诸葛亮亲领,领兵三万,从关中东向,与白兴会攻曹韩都城洛阳。

  一路以汉中太守姜维为主将,领兵两万,从汉中攻打曹韩荆州襄阳,防止孙吴趁乱夺取襄阳城。

  七月

  三路大军如同一股洪流,向着曹韩的地盘席卷而来。

  七月三日

  曹韩皇帝曹叡,召集群臣,商议抵御赵汉之事。

  最后派人前往孙吴,说服其看在唇亡齿寒的地步,出兵协助曹韩御赵。

  然后加司马懿为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持节、假黄钺,都督中外诸军事,与大司马曹真一起统领整个曹韩十万军队,抵御赵汉。

  不过曹韩全国十万人,司马懿手中的部队就有七万,主要负责诸葛亮与白兴方向。

  曹真负责汉中的姜维。

  七月二十三日

  司马懿命令其子卫将军司马师领兵两万,驻守京师洛阳,防御关中而来的诸葛亮,自己亲帅大军五万,进驻荥阳,抵御白兴。

  七月三十日

  诸葛亮包围谷城,围而不攻;另一边白兴与司马懿在荥阳也陷入对峙,反倒是汉中的战役十分惨烈。

  八月十日

  姜维以强兵攻破上庸,曹真率残兵退守房县。

  八月十三日

  姜维领兵进抵房县,当日下午开始攻城。

  由于姜维带领的,都是经过朝廷遴选的精兵,因此根本就不是曹真手上三万普通士卒能够比拟的。

  在出征之前,诸葛亮就秘密召集他,跟他说了他这路的作用,就是强势击败曹真,以便为大的战略策应。

  因此,他的目的只有一个,攻,不断地强攻,让曹真顶不住,向朝廷求救。

  八月二十五日

  姜维攻破房县,曹真领败军一万余人退守襄阳城。

  见姜维攻势如此迅猛,又听闻司马懿与司马师那边基本没有什么战斗,曹真十分不舒服,果然向朝廷求救,并要求司马懿派出援军。

  曹叡接到曹真的求救信,立即叫来司马懿留在洛阳的另一个儿子,侍中、议郎、洛阳典农中郎将司马昭。

  “爱卿是司马都督之子,如今谷城、荥阳战场没有那么着急,可是襄阳却眼看就要失守了,何不去信汝父,拨给大司马些援兵,也好稳定南方战线。”

  司马昭却拒绝了:“陛下容禀,非是臣父不拨给大将军援军,实乃无兵可用啊。

  陛下不知,表面上看如今谷城和荥阳岁月静好,实则波涛汹涌,暗流涌动。双方都在寻求对方的破绽,以求一击毙命。

  若因为大将军,而导致谷城、荥阳兵力不足,被赵军抓住破绽,致使防线崩溃,赵军长驱直入,肆虐司州。

  则洛阳危矣、陛下危矣。

  襄阳毕竟不如两地重要,即使失陷,还有宛城,甚至是许昌,可见大将军回转余地之大,而臣父回转余地之小。

  如此明显的事,大将军为何看不出来,或者说看出来了,有什么别的目的。

  还有,臣父、臣兄如此拼死御敌,致使没有一城一池失陷,大将军反而节节败退,其中是否有些许猫腻,还犹未可知啊。”

  曹叡听到后面,越听心中不安感越强,对曹真也是愈加不满,随即道:

  “既然如此,还请司马都督、卫将军安心抗敌,其余事情,朕自会帮他们挡下。”

  “多谢陛下,若无事,臣告退!”

  等到司马昭退出去,曹叡立即让人给曹真写了一封信:

  “朝中实在无援兵可派,还请大将军自行解决。不过朝中多有议论大将军连败之事,内容实在难以入耳,与大都督比之甚远。

  其中诸事,还望大将军仔细斟酌,万不可再败了,不然众议沸沸,朕也实难保大将军。”

  曹真得到此信,脸色实在难看,一气之下,直接撕毁了书信,手下诸将面面相觑,不敢多言。

  九月十日

  姜维收买襄阳大户,襄阳东门大开,汉军入城,曹真只得带着数千人向北一路逃往宛城。

  攻下襄阳后,姜维便没再继续进军,而是带着剩余的万余将士,就此驻守襄阳,随时防备孙吴偷袭。

  这边孙权得到曹叡的书信,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,知道若再不帮助曹韩,自己将来也落不了好。

  便派出大都督陆逊,领兵五万,攻打襄阳,自己亲帅六万人,攻九江、合肥。

  这两个月的攻势,除了损兵折将,在这两地并没有什么战果,反倒叫张辽夺了庐江郡。

  襄阳的陆逊也一样,不管如何用计,姜维就是不出城,反而下令堵死了城门,一副死守之势。

  九月十五日

  得知曹真大败,退守宛城的消息,曹韩朝廷一阵哗然,在司马昭的撺掇下,群臣纷纷对曹真开始弹劾,让曹叡治其罪,另派将军接管南方防线。

  曹叡顾忌群臣意见,只得将曹真召了回来,另派司马懿推荐的侍中、骑都尉南阳人州泰为南阳太守、镇南将军,担任宛城守将,带领宛城剩余九千守军。

  州泰是前荆州刺史裴潜的从事,荆州被孙吴拿下后,入朝为官,一直不得志,常年在三百石附近徘徊。

  在司马懿进驻襄阳,成为方面大将后,不断成为曹丕派去慰问司马懿的使者,因此被司马懿所知。

  后来在司马懿征讨孟达时,州泰担任先锋,屡屡建功,因此被司马懿征辟,成为骑都尉。

  因此一直将司马懿视为自己的伯乐,唯命是从。

  如今曹韩军队尽在司马懿之手,司马懿就要开始行动了。

  首先,放出投降的消息,看朝臣们的接受度。

  九月十八日

  司马昭在一次朝会上,第一个提出投降意见:

  “今赵汉势大,又连连攻陷我方城池,实在是不能敌啊,就算是能够抵御住。

  可赵汉国土广袤、百姓千万,今日赵军十万,来年就会有二十万,甚至三十万,到那个时候试问我们还能够抵御住吗?

  既然早晚都抵御不住,那为何不早降。

  降得晚了,赵汉认为我们是卑躬屈膝之辈,大军又损失殆尽,没有利用价值、可以威胁他们的力量,不一定会留我们的性命;

  可如果降得早,赵汉顾忌我军的军力,又可以免去数万将士的伤亡,于功于利,大都会保留我们的原职,最多不过降职、免职,至少性命无忧。

  而陛下也可以保住性命,以承续曹韩的正朔,保持曹氏的香火。”

  司马昭一番《投降论》果然引发了很多早就有这方面想法大臣的支持,纷纷出言阐述投降的好处。

  曹叡虽然脸色难看,但是如今兵权都掌握在司马氏手中,又不敢发作,只好连忙退朝,下次再议。

  司马昭也看到了朝中的意见,以赞成为主,便将此事汇报给了司马懿。

  司马懿得到书信后,连夜带着亲军回到了洛阳,求见曹叡。

  “陛下,臣身为韩臣,照理不应该说此言论,但是先帝将陛下交到了臣的手中,臣势必要保护好您的性命。

  陛下也知道臣略通军事,说实话,我军与赵军相比,实在是过于羸弱,不管是从国力还是从兵力人数上来说,都没有可一战的力量。

  之所以赵军没有立即来攻,是想要我们主动投降,降低损失。

  因此每日来臣营寨中劝降的使者多不胜数,甚至还有赵汉的重臣陈群,亲自来营,阐明利弊,劝臣就此背弃对陛下的忠诚,率军投降。

  臣被其打动了,按理说应该就此反叛,但是顾及到陛下,以及先帝之托,因此没有立刻答应,便回京想询问您的意见。

  若您说不投,臣哪怕是身死,抵抗到最后一刻,臣也不会投,若是您说以祖宗祭祀为主,投了,臣二话不说,立即放下兵器,保陛下一命。

  还望陛下告知臣您的心意。”

  曹叡看着跪伏在地上的司马懿,心中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感觉,口口声声说为自己好,所行之事,都是逆贼之举。

  可是如今他掌握着所有兵权,哪怕是这皇宫的卫士,也由其子司马师所掌握。

  前些日子,司马师以谷城兵力不足为由,将洛阳所有兵力,都抽调到谷城,另派一队人马防备。

  因此自己的性命,都在司马懿之手,有自己说话的份吗?

  而且朝中九成的官员都赞同投降,又多是司马懿的部下旧吏,若自己有一个不字,羞愧自尽,应该就是自己唯一的出路。

  并且这也并不影响司马氏举国投降,反倒是让其身价更高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q9.cc。笔趣趣手机版:https://m.bqq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